用新技术扫除急救呼救定位障碍

日期:2020-09-08 11:03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 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北京、江苏、湖北、广东等四省市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试点工作。

  一些呼救者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能力准确报出自己所处的位置,还可能没办法接听电话,甚至干脆失去了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快速找到呼救者,成为急救部门必须迅速化解的难题。

  去年920日,四川绵阳一名男子因患心脏疾病处于极度危险状态,他拨打“120”后失联,医护人员经过地毯式搜寻,终于在一酒店找到该男子。去年128日,江西一位求救者拨打“120”,报出大概地址后失联,医护人员在一个小区内挨家敲门,经1个多小时搜寻,才发现并救出因煤气中毒晕倒的母子俩。地毯式搜寻和挨家敲门等做法,不应是信息化时代寻找患者应有的方式。

  多地在定位患者方面已开展有益尝试。有的地方上线“心连心急救”小程序,可一键向附近的急救志愿者呼救,还可获得视频“120”的服务。还有的地方推出“微急救”微信报警电话功能,实现急救一键报警。但是,类似软件需要事先安装,囿于知晓率低、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等原因,此类新型呼救报警方式使用率很低。拿“微急救”来说,上线1年,仅有10人报警。

  由此可见,依赖于患者操作的呼救定位,很难推广。变呼救者主动定位为被动接受定位,操作难、不实用等障碍方能被扫除。

  此次试点的定位方式是,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并通过快速共享“120”呼救者的移动电话位置信息对呼救者进行准确定位。这意味着,每位通过移动电话拨打“120”的呼救者不必额外操作,就能被快速定位。“挨家敲门”等寻找呼救者的传统做法正成为历史。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