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规范》(以下简称《评价规范》)在北京市科协正式发布。《评价规范》是由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牵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参与制定的,旨在为科技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评价依据和操作规范,引领和规范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实现科技服务标准化,助推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
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林介绍说,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北京市科协拥有市级学会、基金会208个,区县科协16个,企事业单位、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科协等基层组织341个,会员40余万人。这些科技人员拥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需要转移转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很长,而且涉及到技术、市场、投融资等多个领域,单靠个体力量往往难以成功转化出去,因此需要完善的科技服务为他们提供支撑。
2015年,北京市科协依托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全过程、全要素、综合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作为平台依托单位,天合转促中心自主研发出一套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体系,从技术创新基因、转化过程要素和转化支撑条件三个维度,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前端,对成果转化的成熟度进行评价,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参考。同时,通过指标分析和专家建议,帮助科技工作者认识成果与市场、技术与应用、科研与产业之间的距离,促进产学研用有效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使这套评价体系能够服务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北京市科协倡议将该评价体系以团体标准的形式进行推广应用。
马林表示,《评价规范》的制定和发布是北京市科协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九大”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北京市科协与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合作,开展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科技体制改革和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初步成果,是北京市科协依托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挥科技社团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学科齐全、专业的科技力量和专业科技成果转化力量结合的优势,面向市场,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科技服务业科学、规范、健康发展的新进展。
北京市科协将通过宣传动员、组织培训等形式,开展《评价规范》的推广应用,同时推动形成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以科技社团和科协组织为依托、以成果转化平台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的综合性科技服务体系,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作用提供通道,助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首都科技服务协会理事长刘东威对《评价规范》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做了介绍并做了正式发布。她说,《评价规范》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的精神制定的,将为科技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依据和操作规范,从而推动科技服务业实现标准化。《评价规范》共分为七个部分,规定了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成熟度的术语与定义、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流程和评价报告等内容,适用于项目成果拥有方、需求方、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对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的评价。
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朱楠对《评价规范》基于T-CAM评价系统建立的一套完整指标体系、打分方法、评价师体系和报告,全方位、立体化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情况做了说明。
《评价规范》是全国首个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进行评价的标准规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马林聪充分肯定了《评价规范》制定的重要意义,认为其作为我国第一个科技服务业团体标准,将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社团广泛参与科技服务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北京市科协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夏强,北京市科委党组成员、北京科技协作中心主任季小兵,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副主任庞庆涛,《评价规范》起草有关专家以及北京市级学会代表出席了发布会。发布会由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田文主持。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了发布会。
北京市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