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5日至27日,2018年“圆梦天使杯”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亚太赛区)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大赛由国际无人机系统协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教育学会联合主办,国际无人机系统协会设立奖金,中国航空学会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委员会、中国航空学会制导、导航与控制分会、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国自动化学会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专业委员会(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学会和北京小飞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北京圆梦天使通航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经过8月25日的技术答辩环节后,8月26日,来自国际亚太地区的13支高校参赛队、134名运动员、裁判员和嘉宾汇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参加了开幕式。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张聚恩研究员、大赛发起人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Robert C.Michelson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放春教授分别致辞。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刘高倬研究员、北航校长助理王荣桥教授、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魏钢将军、北航自动化学院院长吕金虎教授、北航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王英勋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后进行了精彩的无人机集群编队表演。
今年是第七代任务的第五年也是最后一年,也是第八代任务的开启之年。由于技术难度大,中美两个赛区在过去四年时间里都没能完成第七任务-“空中牧羊犬行动”。根据比赛规则,空中机器人是“牧羊犬”,比赛场地中10台随机移动的地面机器人是“羊”,4台随机移动的地面机器人是“狼”。空中机器人(“牧羊犬”)要在10分钟之内把4台以上的地面机器人(“羊”) 通过在空中触碰和落地阻挡的方式将“羊”围堵到 场地绿色边缘之外(“羊圈”),完成第七代任务第一阶段既定任务,简称7a任务。今年的参赛队伍相比较去年,在动态多目标跟踪定位、自主态势判断与决策、实时任务规划、室内光流与视觉导航以及飞行控制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例如浙大代表队成功地把三只“羊”赶出圈外。
经过激烈角逐今年以浙江大学对为代表的一些优秀团队获得了历史性突破,其中浙江大学队ZMART团队获得了2018年第七代任务年度冠军并获得20000美金的冠军奖金,厦门大学白鹭队获得了2018年度第二名并获得6000美元奖金,哈尔滨工业大学HITCSC团队获得了年度第三名并获得4000美元奖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驭远-X队获得了最佳系统控制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代表向阳而生队获得了最佳系统导航奖,中国民航大学Civil Drone队获得了系统设计奖,中山大学空中机器人队获得创新设计奖,宁夏大学Eagle eye队获得最佳进步奖,印度斯坦大学-KCG技术学院代表队获得团队文化奖。
第八代任务是中美学者共同设计的,相比任务七,任务八更加体现了人工智能和自主控制,也更加生动有趣,但是难度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今年是第八代任务“星际飞船救援行动”的第一年比赛,首次进行了人与机器的远程非电子手段交互,由4个空中机器人协助人完成由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任务,这标志着无人系统智能化技术又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比赛现场引来阵阵喝彩,让大家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魅力。
裁判组最终评选出三个获奖代表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驭远-Y团队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第八代任务的最佳人机协作奖并获得5000元奖金,哈尔滨工业大学HITCSC团队获得了最佳技术实现奖并获得2000元奖金,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代表队获得了最佳表现奖。
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始创于1991年,由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罗伯特教授倡导、国际无人机系统协会(AUVSI)资助,分欧美和亚太两个赛区同步举行,每年举办一次。赛事至今已历经27年,均是从自动到自主控制逐步提高的智能高技术比赛任务。
大赛创办27年来,由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柏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完成了七代从自动到自主控制逐步提高的智能高技术比赛任务,该大赛将无人飞行器设计、导航与控制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了参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在国际高校范围内极具影响的研究生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品牌。
学会秘书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