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无人驾驶智能车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二层会议室C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中国自动化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承办,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协办,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嘉宾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担任论坛主席;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王飞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三处原处长、学会副理事长王成红共同担任论坛副主席;西安交通大学辛景民教授主持了此次论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三处原处长、学会副理事长王成红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当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无人驾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某些技术上仍旧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此次论坛的召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与会者能够在论坛中有所收获,共同进步。
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在致辞中回顾了无人驾驶汽车及智能车未来挑战赛的发展历程,并肯定其在将抽象的认知科学转化成可感知的具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薛建儒教授作了题为《智能车的视觉场景理解与运动控制技术》的报告。通过回顾自动驾驶发展历程,薛建儒教授指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多传感的场景理解。所谓的场景理解,首先要有对静态和动态场景的结构化描述,然后才能实现自动运动、路线规划、行为决策和运动规划,最后完成自主控制。针对感知结果的不确定性,薛建儒教授提出了大范围场景理解的感念,通过引入高精度地图,实现智能车的运动控制,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从感知到控制的过程。在报告的最后,薛教授指出,视觉感知在智能车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需要同行业研究者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清华大学邓志东教授在以《人工智能加速无人共享汽车产业发展》为题的报告中回顾了无人驾驶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人工智能能够加速共享无人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仅仅是智能服务的一个移动节点和移动端设备,在增值服务方面将具有更大的价值,最终将会推动共享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最后,邓教授提出,AI可望使无人驾驶汽车在2-4年内获得初步的商业模式。
同济大学陈启军教授作了以《无人驾驶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为题的报告。陈教授在报告中提出,虽然当前存在无人驾驶技术分级的现象,但这并非意味着无人驾驶必须要按部就班的按照不同的级层逐步发展,而是可以实现不同技术级层的共同存在。同时,陈教授还在报告中,从基本组成——感知运算执行三者结合,硬件架构——传感器配置、控制器配置、执行机构设计,软件架构——传统架构方式、深度学习网络三个方面介绍了无人驾驶控制系统的架构与设计,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北京旷世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孙剑在《无人驾驶中的若干视觉感知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主要包括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两类,其中感知智能是无人驾驶的重要助推力,是计算机视觉的重要应用。同时,孙剑为与会者分享了Jeff hawkins编写的《On Intelligence》一书,开阔了与会者的视野,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北京理工大学龚建伟教授作了题为《智能车辆类人驾驶行为与知识学习》的报告。龚教授指出,车辆要具备理解行驶交通场景和机器驾驶能力,实现自动驾驶。通过感知,做到对多车辆目标的检测与跟踪。在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中,主要是基于真实环境数据,通过驾驶员的评估学习和有经验驾驶员的驾驶,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强化学习的方法。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杨柳青教授在题为《平行驾驶:网联智能时代汽车产业从现在到未来的必由之路》的报告中通过回顾车智能化的历程指出,无人驾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现在到未来车智能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不同层级智能车并存的现象,这必然会导致交通事故,基于此提出了平型驾驶的理念。其基本理念是APC理论,即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执行,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无人车的安全性,真正实现安全驾驶。
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查鸿山结合企业发展实例作了《电动科技,智联未来——广汽智能网联汽车的实践与思考》的大会报告。查鸿山在报告中提出,电动化、智能化、物联化、是未来车辆的共性特征,汽车工业技术提升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是智能车发展的关键支撑。而智能化、网联化和新能源化相结合是未来汽车发展趋势,三化结合将导致汽车交通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北汽集团技术研究院荣辉副院长在题为《北汽的无人驾驶之路》的报告中,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北汽集团无人驾驶的发展经历及现状。荣辉副院长指出,无人驾驶的出现一定会极大地改变世界,会对工业行业、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城市管理甚至政府部门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企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抢占商机。
来源: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