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及中国自动化学会六十华诞,中国自动化学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设立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菁英系列活动(CAA Youth e-Summit,简称CAA YeS)。
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菁英论坛(长三角地区)于2022年3月31日线上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优贤担任论坛名誉主席,浙江大学柴利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陈积明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浙江大学特聘副研究员赵成成担任论坛组织主席,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孙铭阳担任论坛联系人。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由来自不同地区的10位优秀青年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 向峥嵘教授
第一位报告人为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向峥嵘教授,报告题目为“Event-triggered Consensus Tracking Control of Stochastic Switched Multi-agent Systems”。向教授介绍了一种结合随机理论和Lyapunov泛函方法解决一类高阶随机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事件触发共识跟踪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协议设计框架以及一种新的自适应共识跟踪协议。
东南大学 虞文武教授
第二位报告人为来自东南大学的虞文武教授,报告题目为“多智能体强化学习”。虞教授先简单回顾了人工智能中网络群体智能的意义和概念,介绍网络科学、分布式架构和强化学习的相关理论。接着介绍分布式强化学习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然后着重介绍其核心方法及其在无人系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大数据等的应用。最后,指出基于分布式强化学习所面临的新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些新的思考。
华东理工大学 严怀成教授
第三位报告人为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严怀成教授,报告题目为“非线性网络化系统事件触发控制”。严教授首先介绍了网络控制系统和事件触发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研究进展。然后分别介绍基于有限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的马尔科夫跳变系统、多智能体系统和采样系统事件触发控制和滤波的最新研究结果,同时给出其稳定性分析和智能控制器设计方法。最后介绍实例的验证并展示相关实际应用成果。
东北大学 杨涛教授
第四位报告人为来自东北大学的杨涛教授,报告题目为“分布式优化及其在智能电网的应用”。杨教授首先回顾和总结现有的分布式优化算法;接下来,针对智能电网中分布式能源的最优协同控制问题,杨教授提出两种分布式协同优化算法,并严格理论证明了算法的收敛性,同时在典型的IEEE-39节点系统中进行了验证。
江南大学 栾小丽教授
第五位报告人为来自江南大学的栾小丽教授,报告题目为“变分数阶复杂网络的渐近混合投影滞后同步”。栾教授围绕变分数阶复杂网络系统中各节点的同步问题,设计滑模控制器,实现个节点间的渐近混合投影滞后同步。
倍福中国 黄之震工程师
第六位报告人为来自倍福中国的黄之震工程师,报告题目为“Cybersecurity网络安全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与实践”。黄之震工程师作为PLC厂商方面首先对于近两年出台的有关的网络安全有关法律法规作了简单介绍,然后介绍了厂商在合规化、认证测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以及实践,最后对于工业控制领域未来对网络安全的法规、合规化进行了展望。
阿里巴巴集团 张梦源工程师
第七位报告人为来自阿里巴巴集团的张梦源工程师,报告题目为“MindOpt优化求解器—从业务模型到最优决策”。张梦源工程师从业务模型出发介绍MindOpt求解器在最优决策中的角色作用,及其在电力调度优化等典型场景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 贾庆山教授
第八位报告人为来自清华大学的贾庆山教授,报告题目为“面向信息物理融合能源系统的事件驱动的学习与优化方法”。贾教授针对信息物理融合能源系统优化面临的维数灾、多尺度、不确定性等共性挑战,详细介绍了事件驱动的学习与优化方法,围绕典型应用案例分析展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物理融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中的重大应用潜力。
上海交通大学 杨博教授
第九位报告人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杨博教授,报告题目为“综合能源系统鲁棒调度与优化运行”。杨教授首先介绍日前调度阶段,如何刻画多种不确定性对决策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鲁棒调度方法,协调多能源多尺度互补利用,匹配供需。进而在日内调度阶段,介绍几种源储荷在线调度方法进一步降低净负荷波动,提高稳定性与最优性。最后介绍实施案例及应用效果。
北京理工大学 孙健教授
第十位报告人为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孙健教授,报告题目为“网络化系统分析与控制”。孙教授对于针对网络化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器设计、信息安全等问题的最新研究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本次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菁英论坛邀请各大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对信息物理系控制与安全等方向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与分析,引发与会人员深刻思考,使得参会人员受益匪浅。此外,论坛邀请参会人员在线下对于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交流沟通,促进信息物理系统领域理论创新与产业落地的深度融合发展。